新华社:探索推广“六一”工作模式,全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发布时间:2024-11-06 08:44:59


近年来,永丰县积极探索推广“六一”工作室模式(传承一方文脉、依托一个平台、锻造一支队伍、夯实一套机制、开设一个课堂、融入一份关爱),完善预防机制,加强普法宣传,优化护“未”服务,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一、健全预防机制,构建“预青”共治格局。依托永丰县护“未”中心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将矛盾纠纷引发的青少年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一是以法庭为中心,构建分析研判平台。联合县护“未”中心成员单位,开展类案研判、形势分析,构建少年纠纷分析研判大平台。根据分析研判情况,分别向教体局、交警大队发送相关司法建议,全县校园类侵权及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明显减少,2份司法建议均获评全省法院优秀司法建议。二是以乡镇为据点,布局联合化解支点。以乡镇为排查化解据点,联合法院、属地派出所、司法所、乡镇团委等部门,对少年纠纷予以指导或参与调解,并建立联防联动和防范“民转刑”等恶性事件双向预警通报机制,布满联合调解支点。截至目前,通过“两所一庭”、乡村联动妥善化解了7起有较大“民转刑”风险的家事案件,累计化解涉未成年人纠纷案件123件。三是以网格为末端,打造源头预防终端。积极融入永丰县“永红网格·一网通办”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探索“网格+调解”矛盾化解模式,定期开展少年家事纠纷隐患排查,实现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化解。截至目前,已在恩江镇金香社区等多个社区试点推行,并联合县妇联、司法局设立家事纠纷联合化解工作站,化解少年家事纠纷15件。

二、宣传教育先行,增强青少年自护意识。坚持普法先行,结合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制定三年全覆盖普法工作计划,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方法,聚力营造讲法、懂法、依法、用法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文化导向。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将红色法治故事贯穿到普法宣传宣讲中,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革命旧居旧址参观学习,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赛活动,将“红色文化”和“法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将欧母画荻教子、欧公泷冈阡表的故事“搬”上墙,弘扬欧公文化奉亲至孝、立身至学的优良传统。二是丰富宣传教育载体。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沙龙、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治课进校园、聘任红领巾法治讲解员等形式,不断丰富普法宣传教育载体。截至目前,各政法单位向全县各中小学选派88位“法治副校长”,实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并开展了法治进校园主题课60堂,普及师生2万余人次。三是法治护航家庭教育。建立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建机制,针对未成年当事人家长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累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和《督促监督令》98份,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调整沟通方法、改善教育理念。

三、优化护“未”服务,营造纯净成长环境。聚焦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各方面,强化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纯净无干扰。一是筑牢校园保护屏障。健全完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范性侵教育、防范校园欺凌教育,加大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力度,强化心理疏导,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建立留守、困境未成年学生信息档案,开展关爱帮扶工作。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二是筑牢司法保护屏障。为未成年被害人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施“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优质服务”,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近两年,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87次。同时,坚持宽严相济,优化劝返矫治服务,实行“少捕慎诉”,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作出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决定29件31人,依法封存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被告人档案25个。三是强化网络保护屏障。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宣传教育,加大学校周边网吧监管力度,严格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日常监管,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永法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