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斗殴案背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28 17:20:27


    再次看到小张,已是事隔一年,他的案子刚刚宣判。见到我,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显得很懊悔,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真后悔,我要好好改造……”

    小张是我承办的一起恶性斗殴案件的被告人,当时他伙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冲进镇上的一家网吧,用手里的木棍朝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一阵猛打,最终导致受害人头部、上肢重伤,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多处重伤,其中左侧眼球因重伤而失去视力;左耳极度听觉障碍,右耳中等听觉障碍;左上肢腕、肘完全丧失功能,已构成六级伤残。

    拿到这个案件后,我首先仔细阅了卷,起因竟是非常小的一个矛盾:某日,小张正在镇上的一家网吧上网,坐在他旁边的小青年小李一边上网一边抽烟,这让不抽烟的小张很是恼火,于是他要求小李将烟熄灭,谁知小李非但没有熄灭手中的香烟,还猛吸了一口烟吐到小张脸上,嘴里还不停谩骂小张。小张遂与之发生口角,并互相推搡,后在网吧老板出面调解下双方住手,小张忿忿离开网吧,小李则继续在网吧上网。半个多小时后,小张带着几个年轻人手持木棍,冲进网吧,直奔小李的座位,几人将小李推倒在地,用木棍殴打小李。网吧老板报警后,几名民警迅速赶来,将被告人制服,并火速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被害人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造成了终生残疾,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戴上手铐的小张等人这时才缓过神来,然而为时已晚,已铸成大错。

    只是一个小小的矛盾,为何会让一个青年如此暴怒?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件事小张和小李的处理方式都欠妥,期间二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问题,或者把道理讲清,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这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是有直接联系的。经走访,小张和小李均没有初中毕业,学习成绩很差,辍学后跟着父母到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期间才能回家待一段时间,平时除上网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这让二人都缺乏相应的道德素养和法律常识,遇到事情只能用互相谩骂或殴打的方式去解决。二人的父母声称,从小因为孩子读书的事没少打骂他们,考的不好了要么打要么骂,时间久了,孩子一上学就头痛,成天逃课出去玩,有时候几天不见人影。父母实在没办法了,只好让孩子辍学跟自己出去打工,这样“起码还能每天看着孩子不出去瞎胡闹”。如果不是他们错误的教育,两个年轻人也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脾气火爆的恶习,以至于一点点矛盾就大打出手,酿成了这场悲剧。

    案发后,小张整日郁郁寡欢,懊悔不已,甚至出现了绝食的情况。而小李则神情抑郁,每天把自己闷在家里,不愿以自己残疾的身体示人。一个冲动之举,害了两个家庭,怎样能帮助他们勇于面对事实,我又陷入了思考。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根本入手,解开二人的心结。我对小张进行了沟通与疏导,引导他要振作起来,直面自己犯下的过错,接受法律的审判与惩罚。我又积极与他的父母联系,劝慰他们不要放弃小张,要多给他鼓励,让他知道家人在盼望他早日改正错误,洗心革面。另一方面,我又与小李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多次谈心,小李的父母意识到这件事他们自己也有责任,是错误的教育导致小李养成了自私跋扈的性格,点燃了悲剧的导火线,他们表示今后一定会对小李多一些关心,少一些责骂,让身体上已受重创的小李重燃生活的希望。

    最终,我院以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小张有期徒刑四年。小张除了深深的懊悔,也表明了自己一定要努力接受政府改造,出狱后重新做人。这起案件,让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到了现今的很多刑事案件,原本都是小矛盾,都是的可以避免和化解的。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年轻人往往在处理问题时不够理智与冷静,制造了很多悲剧。如果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够多些耐心,少些粗暴,多些正面示范,少些独断与压制,他们就不会在道德与法律面前走弯路,不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陈春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