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里,文友给我发来短信:“我正烤着木炭火上网”。这样的句子,眼睁睁就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那暖烘烘、乐融融的火塘。 火塘,在我老家赣中一带也叫地笼火,每家差不多都有一个。说是塘,其实就是在堂屋中间用几块土砖围成的一个正方体。不知是从当代、现代、近代抑或是古代开始,家乡就有用火塘烤火取暖的习惯。一个火塘,就是一个家族的团聚,一个家族的和睦;一个火塘,就是一团浓酽酽的乡情,就是一团暖烘烘的亲情。
我家乡地处丘陵,每年进入冬季前,各家各户都要到后山上去砍些树枝、树丫,挖些树根、树蔸,堆在屋檐下,晒干后,预备过冬取暖之用。当冬季来临时,就要开始火塘边的一个个温暖的夜晚。
冬天的日子很短,可黑夜却是漫长的。往往在孩子们玩得还不尽兴时,夜幕便降临了。吃罢晚饭,大人便把木柴架在火塘上,然后浇上些煤油,用火把点燃,这火塘就开始冒火了。于是,全家的男女老少围坐在火塘边,聊以度过一天里最后的时光。那时的屋,不像现在这么严实,在屋内烤火不会缺氧。尽管外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内却是暖意融融,温暖如春,心里也正是春暖花开呢。应了书上的一句话,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等到手暖身热后,一家人便天南地北海谈起来。最务实的话题,便是自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谈得津津有味,一年下来收成如何,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有钱没钱,家家过年。谈到家庭子女在外的成功,话题便丰富了许多,谁家的崽俚有出息,谁家的囡子很争气。火塘边最热闹的,当数讲古,笑话、故事、传说,讲者讲得活灵活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听者听得全神贯注,如醉如痴,开怀大笑。说声、笑声随火苗起伏。每当大人们沉默的时候,便有各种声音来打破僵局。比如数着从火塘中升起的火星,问些火星为什么会上升之类的问题让大人们纠缠不清。或者再听些人要良心、火要空心的说教。热闹了一阵,渐复安静,大人眼睛半开半合,如醒似睡,陶然其中;小孩依偎在父母怀里,做起好梦来,火塘边便生出了恬静的享受,幸福的体验,美好的遐想。
火塘还常给人带来别样的乐趣。勤劳的妇女坐在火塘边,不停地做着各种手工活,把对家庭的爱纳入鞋垫织进寒衣。男人们则跷起二郎腿,“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袋或者纸烟,尽情地享受这一人生难得的悠闲。老人在火塘上端横梁上悬一根棕绳下来,下端系一个铁钩,把铜壶加满水挂在钩上烧开水泡茶喝,一边喝茶,一边谈天,别提有多惬意。嘴馋的小孩总爱把红薯埋在火塘里煨烤,熟后用火钳取出来,扒开外面那层烧焦的皮,里面就是香喷喷冒着白气的红薯了,这时再烫也顾不得了,在一阵嘴忙手乱中,脸上也多了几道令人忍俊不禁的黑灰。
当然,最值得回忆的是除夕一家人围着火塘守岁。俗话说: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灯。这天晚上火塘里的火是不能熄灭的。在家乡,除夕夜的火是春节的标志,是除旧布新的庄严仪式。不管生活是苦是甜,是喜是忧,除夕夜的火一定要烧得旺旺的,老人们说,来年的年景,运气好不好,就看火塘旺不旺。团圆饭吃过之后,各家各户便在自家的火塘里架起一堆枯枝、树蔸、劈柴,将它们点燃,一家人便围坐在熊熊的火塘边,茶、慢慢地喝,烟,悠悠地抽,瓜子,细细地嗑,话,絮絮地聊。聊今年的年景,哪场雨下得及时,哪个新品种种得划算;聊明岁的铺排,喂几头猪养几群鸡鸭,栽几亩优质水稻种几丘果树,你讲一言,我道一策,每张脸上都绽放着笑容,在火光的映照下更加灿烂。
而在正月里,从大年初一到元宵,火塘天天旺。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主人就会起身迎接,招呼一声:“来,烤烤火。”再倒茶、递烟,然后端上一盘点心、一碟瓜子,慢慢地吃喝,慢慢地说笑,这火塘边便有了暖烘烘的乡情,浓酽酽的亲情。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