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下留情 (随笔)

  发布时间:2011-01-04 10:11:5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时下,吃“野味”(野生动物)成了一些人的“时尚”。吃蛇、鸟,吃野兔、野猪,吃蛙蛙鱼、虎纹蛙,甚至吃孔雀、天鹅、穿山甲。吃“野味”正给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雪上加霜,正在为生态灾难推波助澜。

    中国人的吃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天飞地走,水生土长,香甜苦辣,除了会飞的不吃风筝,有腿的不吃板凳,水里不吃黑泥,土里不吃石头,几乎都吃遍了。据报载,在某大城市,每年至少要吃掉1000多吨野生蛇类,50多吨野生蛙类,10万只鸟类。另据报道,有一个城市每天吃蛇10吨以上,一年至少36500吨,按平均每条蛇0.5公斤 计算,那就是730万条,真是令人吃惊。吃“野味”已经成为一种非刹不可的歪风。在一些人看来,吃“野味”与穿名牌服装一样,是一种有效的伪饰与包装。与此如出一辙的是,部分有点权势的人也加入到吃“野味”的行列,在他们看来,吃点“野味”就像坐上了豪华轿车一样,“档次”立即得到了“提升”。

    勿庸讳言,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有吃“山珍海味”的传统。然而,我们的祖先还是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比较严格的约束:不得暴殄天物,不得涸泽而渔,不得滥杀春鸟等等。

    有人相信“吃‘野味’有补”。其实人类需要的营养,完全可以从养殖的动物中得到满足,大可不必吃“野味”进补。你可曾知道,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从艾滋病,癌症、狂犬病到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等,什么都有。市场上出售的家畜、家禽都是经过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检查,确保对人体无害的,而市场上、餐馆里所见的“野味”大都是私自捕杀、屠宰,未经卫生防疫部门检疫的,体内有许多足以致人死命的病源体――其中有不少是蒸不死、煮不烂的,通常的煎、炒、烹、炸、煮对它们根本起不了作用。人们因吃“野味”染上疾病最后导致死亡的不计其数。

    古代有杞人忧天的故事。那个担心天塌下来而忧心忡忡的人无不遭到世人的耻笑,然而,今人忧“野生动物”却决非多余。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即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面对国家保护动物日益减少的现状,一位环保人士曾不无忧虑地说,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麻雀也会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野生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重要的生物链,失去它们,就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人类也就无法独存于世。其实,这种因野生动物日益减少导致的生态平衡,一刻都没有停止对人类自己的报复。在不少地方,因为没有了野生动物,害虫成灾,鼠类为患,吃了毒杀的“野味”还造成了二次中毒等。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有人吃“野味”,便会有人贩卖野生动物;有人贩卖,当然就会有人捕捉、去猎杀野生动物。食用、贩卖、捕杀,在这条“充满着血腥和野蛮的链”中,“吃”是源头,吃“野味”更是一种怂恿犯罪的行为。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为了保护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千万别把我们的餐桌变成灭绝野生动物的屠宰场。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努力建设新的饮食文明,嘴下留情,不吃、拒吃“野味”。

第1页  共1页

责任编辑:袁晶    

 
 

 

关闭窗口